教授,专业技术少将,中国科学院院士,团队带头人。现任航空等离子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某重大科技专项基础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军委科技委某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党的十六大、十九大代表和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三等奖各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中国科协“求是”奖、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被表彰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立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李应红 中科院院士
西安交通大学航空发动机研究所支部书记/副所长、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德国洪堡学者,国际生产工程科学院(CIRP)RA,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总装预研等其他项目10余项,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曹宏瑞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机械工程学科组秘书。获得2008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5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20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入选教育部2008年新世纪人才计划,201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陈雪峰 教授
青岛空天动力结构安全研究所所长/教授。历任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航空机械系副主任/教授、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青岛航空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国防科工局质量监督管理专家组成员,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领军人才。主持了国家863、武器装备预先研究课题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篇;出版专著2部。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1)。
李洪伟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航空发动机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包括小波有限元理论与机械系统建模分析研究、机械系统的主动控制研究等。主持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18篇,获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1次,陕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
张兴武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成果“大型回转机械结构裂纹的动态定量诊断技术与应青岛空天动力结构安全研究所科研团队杨志勃教授用”获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第二代小波核函数的结构特征参数辨识及预测方法研究”,曾为华为、富士康、陕鼓、西北电力设计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解决产品设计、有限元分析等方面的技术难题。
李兵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航空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多项荣誉。主要研究领域是激光先进制造与表面强化技术,航空发动机部件表面完整性、结构疲劳与断裂,航空部件特种防护涂层,复合材料检测与修复等。先后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两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何卫锋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振动工程学会动态信号分析专委会常务委员、故障诊断分会青年理事。主持国家专项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陕西省杰青项目1项。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机械结构健康监测,故障诊断,损伤检测,有限元方法等。
杨志勃 教授
等离子体动力学国家级实验室管理办公室主任/副教授,全军拔尖人才、空军高层次人才。主持"两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军科委173基础加强等国家和省部级(军队)项目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各1部,发表一区和top刊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和受理专利26项,软件著作权3项,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
何光宇 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两机结构服役安全试验研究中心 副教授。主持国防科工局基础科研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装发部预研基金等1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受理20余项,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航空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各1项。
聂祥樊 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曾获2022年IAAM全球青年科学家奖、2020年度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航空发动机风扇/压气机叶片抗外物损伤评估技术”,军队优秀博士论文。主要研究领域为航空发动机部件激光先进制造与性能评价,研究方向为飞机/发动机部件激光冲击强化抗疲劳基础理论,超快激光表面仿生微纳制造与新型强化原理等。
周留成 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副教授,航空发动机健康管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先后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及国家级、省部级、航空/航天研究所合作课题17项,近年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围绕载荷识别、叶端定时、叶片健康监测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国际专利4项,已授权41项。
乔百杰 副教授
版权所有© 青岛空天动力结构安全研究所
(266000)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映山红路1117号
邮箱:office@qdktdl.cn